8日,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上,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張軍作報告。報告以“能動履職”為主線,全景式展現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檢察機關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堅持依法能動履職,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穩步向前取得的成果。
掃黑除惡:讓人民群眾有了更踏實的安全感
“是黑惡犯罪一個不放過,不是黑惡犯罪一個不湊數!”
2018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開展掃黑除惡專項斗爭的通知》,吹響了嚴厲打擊黑惡勢力犯罪的號角。
為期三年的專項斗爭,全國檢察機關共批捕涉黑涉惡犯罪14.9萬人,起訴23萬人。堅持除惡務盡,起訴涉黑涉惡“保護傘”2987人。
2021年是常態化掃黑除惡的開局之年,專項斗爭蕩滌效果凸顯,社會治安秩序持續向好。掃黑除惡以“拍蠅”“打傘”帶動政治生態不斷好轉、社會生態更加優化,促進黨的執政根基更加穩固,人民群眾以更踏實的安全感進入全面小康。
少捕慎訴慎押:讓黨的刑事司法政策更加深入人心
從1999年至2019年,我國刑事犯罪結構發生重大變化:嚴重暴力“自然”犯罪持續下降,新型危害經濟社會管理秩序等“法定”犯罪大幅上升。
中國刑事犯罪的生態和結構發生變化,司法政策必須與時俱進。最高檢提出“少捕慎訴慎押”檢察辦案理念:在嚴懲嚴重刑事犯罪的同時,對大多數較輕犯罪、初犯偶犯等依法從寬處理,促進犯罪嫌疑人認罪悔罪、減少社會對立面、增進社會和諧因素。
2021年4月,黨中央將“少捕慎訴慎押”正式確立為我國刑事司法政策,寫入了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2021年工作要點。
今年報告顯示,2021年檢察機關不批捕38.5萬人、不起訴34.8萬人,比2018年分別上升28.3%和1.5倍;但公安機關提出不同意見、提請復議復核下降37.4%,受害方不服提出申訴也下降11.2%。這一數據充分顯示,黨和國家“少捕慎訴慎押”刑事司法政策深入人心,已為全社會所共識。
認罪認罰從寬:讓當事人權利得到更好保障
完善刑事訴訟中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是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作出的一項重大改革部署。
我們看到這樣一組數據,2020年報告顯示,認罪認罰案件一審服判率96.2%,高出其他刑事案件10.9個百分點;2021年報告顯示,認罪認罰案件一審服判率超過95%,高出其他刑事案件21.7個百分點,有力促進了矛盾化解、社會和諧;今年報告顯示,認罪認罰案件一審服判率96.5%,高出其他刑事案件22個百分點,量刑建議采納率超過97%。
經過三年多的全面推進,制度適用率已穩定保持在85%以上,制度適用已然成為刑事訴訟的新常態,豐富了刑事司法與犯罪治理的“中國方案”。
平等保護:讓“嚴管”制度化,不讓“厚愛”被濫用
今年報告顯示,2019年提到的與全國工商聯建立工作機制,信息共享,共同服務民營經濟健康發展,在2021年已經深化為與國務院國資委、全國工商聯等8部門共建涉案企業合規第三方監督評估機制,成立第三方機制管理委員會,司法、執法、行業監管聯手,以“嚴管”體現“厚愛”。對經第三方評估認為違背承諾、整改無效的,則依法提起公訴。
針對一些涉企案件該結不結、該撤不撤,長期“掛案”,2019年起會同公安部專項清理9815件,企業家輕裝上陣,企業活力得以釋放。
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檢察機關辦案中發現,有的涉案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因負責人被追訴、判刑后無法正常生產經營,甚至由此倒閉、工人下崗?!鞍缸愚k了,企業垮了。怎么辦?”最高檢明確提出:對一些涉企、生產經營領域的重大、復雜、影響性案件具體處理有爭議的時候,就要落實好“從政治上看”,怎樣處理更有利于保市場主體、穩就業;更有利于經濟社會的發展;更有利于人民根本利益、國家的長治久安。
檢察建議:讓訴源治理與社會治理有機融合
最高檢針對快遞安全問題,向國家郵政局發出“七號檢察建議”,抄送交通運輸部、商務部等12個部門。為什么發出這個檢察建議?據悉,2020年檢察機關起訴寄遞毒品犯罪1830件,寄遞槍支彈藥爆炸物犯罪1071件,利用快遞等渠道寄遞違禁品問題突出,實名收寄、開箱驗視、強制安檢等制度落實遠不到位,同城快遞、網絡送餐等新業態需要進一步監管。
翻開前三年的報告,“檢察建議”均占重要位置。細數下來,自2018年起,最高檢先后圍繞校園安全、司法公告送達、金融監管、窨井管理、虛假訴訟、網絡整治、寄遞安全等向有關部門發出第一號至第七號檢察建議。
從個案辦理到社會治理,監管到位了,類似的違法犯罪就會大大減少,這就是訴源治理,就是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法治建設既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抓實。
公益訴訟:讓公益之光照亮人民美好生活
檢察公益訴訟是由黨中央和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決策部署推進的一項重大司法改革舉措。
2020年最高檢首次直接立案、2021年又直接辦理了6件,萬峰湖、南四湖流域生態環境受損公益訴訟專案,省級院實現了自辦案件的全覆蓋。
四年報告中出現的一個高頻詞便是“把訴前實現維護公益目的作為最佳司法狀態”。這是因為,檢察機關訴前發出公告或檢察建議,促使有關主體提起訴訟、行政機關依法履職,不僅可以及時保護公益,更以最少司法投入獲得最佳社會效果。
檢察機關與政府部門雖分工不同,但服務人民、追求法治的目標一致,公益訴訟絕非“零和博弈”。
未成年人保護:讓孩子們擁有法治的艷陽天
“孩子們成長得更好,是我們最大的心愿?!绷暯娇倳浀纳钋閲谕屑鹊莱隽饲f家庭的共同期盼,也為檢察機關的未成年人司法保護工作指明了方向。
2018年6月11日,張軍依法列席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會議,“齊某強奸、猥褻兒童案”由最高檢抗訴,最終由十年有期徒刑改判無期徒刑。針對該案暴露出的教師性侵問題,最高檢史上首份檢察建議(“一號檢察建議”)發往教育部,督促教育部門和教育機構加強校園安全管理,防范校園性侵犯罪。
四年來,檢察機關將“一號檢察建議”沒完沒了地抓下去,積極推動社會綜合治理。
2020年報告顯示,與公安部、教育部共建教職員工入職前查詢違法犯罪記錄制度,與教育部、國家衛健委等8部委共建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強制報告制度;2021年報告提到,由檢察機關推動建立的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強制報告制度和教職員工入職前查詢違法犯罪記錄制度被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吸收,上升為法律規定;今年報告顯示,針對常見監護失職,發出督促監護令1.9萬份,促“甩手家長”依法帶娃更有力。
案例指導:讓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公平正義就在身邊
今年報告開篇介紹了一組數據:制發指導性案例8批37件、典型案例76批563件。在這么顯要的位置說檢察工作常規“產品”案例,這在最高檢工作報告的歷史上還是第一次。
據悉,最高檢四年共發布指導性案例25批102件,典型案例168批1206件。案例是什么?案例詮釋了司法理念、辦案規則,是最直接的業務教科書;對社會,案例承載公平正義、法治精神,也是最鮮活的法治公開課。
一個案例勝過一打文件,這就是案例的價值!
“小案”:讓守護民心彰顯司法“大愛”
司法案件絕大多數發生在群眾身邊,件件連著民心,都是“天大的事”。讓司法既有力度又有溫度,須融法、理、情于辦案全過程。
實踐中有很多“小案”,簡單對照法條可訴,但是否符合百姓心中的正義?最高檢在全國檢察機關開展教育培訓,提出辦案決不能只守住形式上“不違法”的底線,而要“如我在訴”,綜合考量法、理、情,把習近平總書記“讓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公平正義就在身邊”的重要指示落到實處,通過辦案厚植黨的執政基礎。
“支持農民工起訴”“對監護人侵害和監護缺失,支持起訴、建議撤銷監護人資格”“對訴訟能力偏弱的老年人訴請支付贍養費、殘障者維權、受家暴婦女離婚、農民工討薪等案件,依法支持起訴”,守護“弱小”就是守護正義的底線。貌似最“小”的案,體現最真的情,彰顯司法最大的愛。
終身追責:讓司法責任制“長牙”
2021年6月,《中共中央關于加強新時代檢察機關法律監督工作的意見》印發,這在黨的歷史上是第一次,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完善黨和國家監督體系特別是檢察機關法律監督工作的高度重視,為新時代檢察工作賦予了更重政治責任、歷史責任。
我們從四年報告中看到,民事訴訟監督力度不斷加大,對認為確有錯誤的民事裁判提出抗訴從2019年報告中的3933件上升到今年的5319件。
檢察機關是在訴訟過程中履職的專門職能部門,有責任不追究,就會產生破窗效應。最高檢明確:終身追責絕不是口號,要推行案件序號終身制,無論經歷多少層級、環節,一案一號、一號到底,做到責任分明,可追、能溯。
公開聽證:讓“法結”“心結”一起解
2019年3月12日,張軍檢察長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作出莊嚴承諾:將心比心對待群眾信訪,建立7日內程序回復、3個月內辦理過程或結果答復制度。
2020年報告顯示,用真情落實群眾來信件件回復制度。關乎人民群眾的揪心事,人手再緊也要做到,工作再難也要做好;2021年報告顯示,以公開聽證辦好群眾信訪;今年報告顯示,這三年收到的279萬件群眾信訪均在7日內告知“已收到、誰在辦”,3個月內辦理過程或結果答復率超過90%.
檢察機關積極推進行政爭議實質性化解,從2019年的378件到2021年的9100件,其中10年訟爭、申訴以上的435件。案結事了、政和人和,成了新的常態。
四年來,檢察機關在“穩進、落實、提升”的基調中,不是頻頻推出“新招數”,而是始終如一,把工作抓實、抓好,始終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作為落腳點,扎扎實實、一步一個腳印,一件事又一件事“沒完沒了”地抓,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韌勁,將貫徹好習近平法治思想、以人民為中心、能動履職的“一篇報告”寫到底!
(法治日報)